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康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的康复方法面临着医疗人力资源不足等挑战,导致人们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康复机器人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为什么康复机器人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它们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否满足康复需求并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康复机器人的兴起是否仅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还是其他因素也在推动这一现象的发展?政策和经济环境是否对康复机器人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患者和医疗机构对康复机器人的需求和期望是如何变化的?近年来不少企业纷纷布局加入康复机器人赛道,最早的康复机器人融资发生在2018年,疫情三年不少相关公司沉寂了一段时间,最高峰爆发在2022年,2022年投资次数达到了十起,其中最高融资轮次达到了D轮,2023上半年已融资三起,金额超两亿元。《柳叶刀》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主要包括老年人群、术后人群、慢病人群、残疾人群,共计约4.6亿人。康复医学作为四大医学之一,不仅能消除和减轻病伤残患者的功能障碍,还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年中国康复执业(助理)医师数有4.9万名,这一数量离4.6亿需要被康复的人员还有很大的差距。2021年6月卫健委、医保局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按照意见规划中2025年的目标,我国康复医师缺口6.4万,康复治疗师缺10.9万,人才匮乏较严重,巨大的人才缺口难以在短期内填补,于是在目前人员匮乏的情况下,康复机器人具有在短期内内填补康复医师人员的缺口作用。目前市场上的康复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功能治疗类,功能治疗内又分为了康复训练机器人与恢复增强机器人,一般功能治疗类的机器人使用场景一般在院内用的多,并且该类机器人一般造价高,厂家一般用经销或者直销的方式作为商业模式。另一类为生活辅助类的机器人,其中包含功能代偿机器人与功能辅助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一般在社区医院与居家康复用的多。康复机器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技术要求:核心技术、仿生设计、续航能力。其中要求较高的为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含:传感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这三大系统相互作用,实现了整个机器人的智能化协调运动,其中涉及到了传感技术、机械设计、智能控制、人体力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任务。仿生设计主要是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适应关节和肌肉形状和生理运动的部件或组件,目标是提高舒适度及安全性,核心突破点是使用的材料,目前的软体外骨骼使用人工肌肉等材料制作,更贴合人体。续航能力方面,院内以康复为核心功能的移动式下肢康复机器人所用电池的续航能力一般在4-8小时,充电时间1-2小时,由于其大多在室内使用,对续航能力不敏感;坐位式上肢康复机器人多为插电使用,对续航能力同样不敏感。相比之下,生活辅助用的康复机器人因有室外场景使用,对续航能力更敏感,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是关键。目前康复机器人的核心元件主要为: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这两个以及不算技术壁垒,大多国产元件能够实现大部分功能,实现国产替代,再加上近年来Ai技术的加持,使得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进一步达到了高潮,有机会我们会对这些国内头部元件商做个介绍。近年来,国家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十分关注,正积极推动康复领域发展。总体来看,政策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侧重:技术上、资源上和发展模式上。技术上主要强调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鼓励新技术如人机交互、脑机接口、柔性术等在康复机器人上应用;资源上逐步增加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的投入、鼓励民营资本流入,医保也逐步覆盖;发展模式上鼓励发展新的模式和场景。从技术到资源再到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康复机器人的持续关注,并且近年的政策愈加密集、力度增大、落地性增强。例如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将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增加辖区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同年10月,规划在2022年将15个省份作为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地区,这极大地促进了康复医疗的发展。具体的政策盘点如下:
(来源:蛋壳研究院)
社区康复、居家康复的补贴、支付模式也在逐步规范中。2021年10月,上海市民政局全面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的工作,对本市户籍,75周岁(含)以上或60周岁以上低保、低收入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康复辅具租赁服务补贴。补贴金额为《上海市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产品目录》(2021年 )中康复辅具租赁服务价格的50%,单次租期6个月,每人每年补贴最多不超过3000元。2023年1月,浙江省发布《关于完善居家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通知》,该政策于同年2月1日开始执行。该政策完善了“家庭病床建床费”内涵并明确一个建床周期收一次家庭病床建床费、增设“上门服务费”项目、删除家庭病床巡诊费和出诊项目。同时,规范居家医疗服务收费行为,并对家庭病床服务和非建床患者上门医疗服务统一了医保支付的政策。康复服务的落地、医保的逐步覆盖和对康复质控的考核意味着康复医学正在逐渐的走向正轨。不论是康复类还是辅助类,都愈加智能化、舒适化,不管是在产品上还是场景、模式上都更加多元,外部环境利好,早期康复得到重视。康复机器人的热潮将引发康复领域的革新和变革,改善康复效果,提升患者参与度,减轻医护人员负担,并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这将为康复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巨大的益处和改善。但是目前的基层康复器械多以中低端为主,产品性价比高、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更具优势。受制于购买力,智能康复机器人下基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引用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